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深化農村改革 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正式對外發布,《意見》強調“持續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等方面內容。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胡冰川接受央廣網記者專訪時表示,《意見》精準規劃了未來的農業發展路徑,也有多個舉措涉及對未來糧食安全的深遠考量,凸顯了國家對糧食安全的高度重視,為確保經濟社會穩定發展奠定基礎。
亮點1:確保“吃得好”成為未來糧食生產的重要目標
胡冰川分析,《意見》提出,要推動糧油作物大面積單產提升,穩定糧食播種面積,主攻單產和品質的提升。這不僅總結了過去的成功經驗,也精準規劃了未來的農業發展路徑。在耕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必須依靠科技創新,優化種植結構,提高耕作技術,推廣優良品種,從而提升糧食單產。
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糧食畝產789.4斤,比上年提高10.2斤,單產提升對糧食增產貢獻超八成。胡冰川稱,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糧食品質的要求不斷增加,確保“吃得好”成為未來糧食生產的重要目標。
值得關注的,對耕地的表述備受關注,《意見》強調,要強化耕地保護,實施耕地總量管控,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胡冰川表示,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是保障糧食生產的基礎。這些措施是對有限耕地資源的珍視,也是對未來糧食安全的深遠考量。通過加強耕地保護,我們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耕地的生產效益,為糧食安全提供堅實保障。
此外,畜牧業作為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保障肉類等農產品的供給至關重要。記者關注到,《意見》提出,扶持畜牧業穩定發展。做好生豬產能監測和調控,促進平穩發展。推進肉牛、奶牛產業紓困,穩定基礎產能。“畜牧業發展不僅關乎民生,也是經濟穩定的重要支柱。通過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市場協調,確保畜牧業健康發展。”胡冰川說道。
亮點2:首提農業新質生產力
科技創新是推動農業現代化的核心驅動力。《意見》提出,推進農業科技力量協同攻關。以科技創新引領先進生產要素集聚,因地制宜發展農業新質生產力。這也是首次提出“農業新質生產力”。
胡冰川表示,目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整體邁進世界第一方陣,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3%。無論是生物育種、智慧農業,還是農機裝備和病蟲害防治,科技的進步都為農業生產帶來質的飛躍。2024年全國植保無人飛機保有量25.1萬架、防治作業面積26.7億畝次,穩居全球首位。
胡冰川認為,未來,農業必須依賴科技創新,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以提升我國農業競爭力。
亮點3:為農民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
政策扶持是促進農業生產的重要保障。《意見》提出,健全糧食生產支持政策體系。落實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政策,完善玉米大豆生產者補貼、稻谷補貼政策,穩定耕地地力保護補貼政策。“這些政策能夠穩定種糧農民的收入預期,并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同時,通過擴大農業保險覆蓋面、提高賠付標準等措施,為農民提供更全面的風險保障,增強農業生產的穩定性。”胡冰川說道。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結構升級,對食物需求日益多元化。因此,《意見》提出,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全面開發食物資源,滿足人民對多樣化食物的需求。
胡冰川強調,總之,增強糧食等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是一項系統性工程,只有通過全面努力,才能確保糧食安全、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堅實支撐。 |